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青海省位于祖國的西部,雄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的美譽。多樣的自然環境、不同的經濟形態、復雜的民族結構讓青海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這里留下了6000余處輝煌燦爛的文化遺存,所發掘文物中最著名的就是舞蹈紋彩陶盆。
青海一共出土了兩件舞蹈紋彩陶盆,都有著5300年的歷史;钴S在甘青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被稱為馬家窯文化。1973年秋,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遺址出土了震驚世界的舞蹈紋彩陶盆,成為馬家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存。
該陶盆高14厘米,口徑29厘米,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作裝飾。內壁飾有三組舞蹈圖案,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隔。舞蹈圖案每組均為五人,他們手拉著手,右腿向左前方跨出,步調一致,似踩著節拍翩翩起舞。人物的頭部有發辮狀飾物,身下也有尾飾,兩組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先民群舞的熱烈場面。
1995年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同德縣發掘了宗日遺址,“宗日”系藏語,意為“人群聚集的地方”。在這里,考古人員發現了另一件內壁繪有舞蹈紋的彩陶盆。
該陶盆為泥質紅陶,上繪黑彩,大口,小平底,卷唇鼓腹,口沿處描繪有成組的對頂三角紋和短斜線紋,外腹部則裝飾三道弦紋,紋飾簡潔而流暢。盆沿面繪對齒、斜線,腹外壁繪三股平行線及兩個相交而成的折鉤,宛若水面翻起的一排浪花。陶盆內壁上描繪的人形舞蹈圖案分為兩組,一組13人,另一組11人,共24人。這些人頭上戴著寬大的頭飾,下身穿著裙裝,正手拉著手,一起跳著歡快的集體舞。
這兩件舞蹈紋彩陶盆是遠古時代的現實主義佳作,這樣具有極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品現如今又有了新的價值——文創產品。
根據舞蹈紋彩陶盆圖案研發的文創產品廣受青睞。舞蹈紋回形針、直尺、胸針、桌旗等以“文化+創意+生活”的形式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小小的文創產品是古遺存與新時代鏈接的橋梁,以古遺存的形象融入新時代的生活中。